求知知识库 - 分享个人优秀知识储备,建立自己的知识库。

很多人都有做笔记的习惯,有用纸质笔记的,还有用电子笔记的,比如印象笔记、Obsidian、Roam、Onenote、有道云笔记、石墨文档、flomo、为知笔记、wolai等等,记笔记的方式也有不少,比如康奈尔笔记法、五星笔记法、九宫格笔记法等等。但你记了这么多笔记,真正用起来的有多少?我们记笔记的初衷,都是为了将来能用到它们,能帮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。但现实情况却是,大多数笔记都是放在某个系统里面“吃灰”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:

读了很多书,回想起来总是脑袋一片空白,不知道究竟记住了什么;

付费参加了一系列课程,听的时候感觉醍醐灌顶,但就是没传出什么实际效用;

看文章、听讲座,记了一大堆笔记,感觉收获满满,却一直放着积灰,不知道怎么使用。

大部分人对知识的获取,大多离不开三个方式:

一是追求“收集”和“囤积”,把收藏起来的知识当作内化和实践,满足“我在进步”的错觉。

二是追求“数量”和“满足”,经常计算自己一天要看多少篇文章、一年要读多少本书,把日程用课程和训练排满,满足“我很努力”的错觉。

三是追求“记忆”和“记录”,要求自己把内容都记下来,不仅在脑海里,更在笔记本上,然后对厚厚的笔记本分门别类,满足“我有学习”的错觉。

这三种方式都是一种“知识的错觉”。

马克思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明确提出,异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,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。也就是说,异化就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,成了不受自己控制的一种外在力量,反过来又来统治人。

大脑喜欢刺激,于是,有人就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噱头,追求“独家”“爆点”,以“新”、“奇”、“惊”来吸引你的眼球;

大脑喜欢情绪,于是,有人就用民粹主义、二元对立、情绪宣泄、仇富厌世等手段,来控制你的思考;

大脑喜欢隐私,于是,大量的花边消息、小道消息甚嚣尘上,哪怕只是捕风捉影、毫无根据,也能被人煞有介事地调配出一道大餐;

大脑喜欢囤积,于是,各种碎片知识、快餐知识蜂拥而至,用好听的名字来包装自己,简化掉背后一切支撑和逻辑,只为灌输给你“知道”“收集”的满足感。

大脑喜欢速成,于是,鸡汤、成功学开始弥漫社会,告诉你如何弯道超车、一夜暴富,只为满足你贪婪的欲望。

这些所谓的“知识”都在阻碍个人的持续成长,让人变得越来越喜欢短平快的刺激,越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去阅读严肃的作用,越来越丧失自己的思考,直至被这些“知识”控制而不自知。

虽然外界对我们有很多的称呼,比如“某老师”、“某专家”,但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呢?

我觉得,我们更应该定位自己为“专业人士”,专业为立身之本。我们不是为了给客户出一个报告,办一个事情,我们是专业人士,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专业的意见。

事务所最大的资产是“人”,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的培养。

1、态度——严谨务实

毋庸置疑,不需要再多解释。

2、新知——学习热情

保有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。

3、项目——流程管理

每一种项目、每一个项目的流程都有差异。虽然我们不能精通所有,但必须有足够的广度。

4、研究——政策法规

外汇和税收的法规最多。

5、书面文件的处理

一个邮件、一个风险提示函、一个备忘录、一个汇算清缴报告、一个土地增值税清算报告、一个转让定价报告……。同一个法规,不同的人写出来还是有差别的,我们要学会规范处理。

6、沟通——方式方法

对内、对外(客户、税务……)。

比如,对于研发加计扣除这个法规,我们怎么去研究?

如何将法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?

比如,我们如何搜索资源?我们需要学会更多的使用专业的渠道

我们要不断积累经验,把零散的知识经验管理起来、用起来。

比如说,我们按这样的思路建立知识库

为什么还要了解资讯呢?

我们跟客户沟通的时候不是一问一答式的,我们可以通过专业资讯的分享跟客户形成良性的互动。

搭建完知识体系后可以形成知识管理平台,提高工作效率,提升专业形象。

这是协会提供的法律法规库。

法规库的知识要进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
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:大脑是如何存储信息和知识的?答案是:通过网络。一个单位的信息就对应一个节点,一个节点就是一组神经元。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,就相当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,很多节点和连线就组成了一张局部的网络,局部网络组合成整个知识网络。大脑可以存储很多很多信息,但能激活的范围很有限。如果要想同一时间处理更多的信息,就要增加激活范围的信息密度。比如,每一个人节点代表的信息维度越高,所蕴含的信息量就越大,那么同一时间能处理的信息就越多。很多高手和专家并不是有多好的记忆力,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张更加完备的知识网络,拥有更多的、有效的思维模型,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高密度的信息。一般来说,我们只有先记住知识,才能使用知识。但是大脑擅长记住那些总结性的、概括性的、高维度的信息,而不善于记住那些大量的、琐碎的、具体的信息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大脑是用来思考的,而不是用来记忆的。所以,我们需要把那些大量具体琐碎的信息从大脑中拿出来,把它们储存在一个外部的介质上,当我们需要的时候,我们再从上面查询。这个介质就是第二大脑。知识管理的作用是建立我们的第二大脑,帮助我们去梳理、整理好我们的知识体系,以备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调取。

知识管理,就是帮助我们建立第二大脑。因为大脑是用来思考的,而不是用来记忆的。

这个时代,不缺获取知识的途径,更不缺知识。

稀缺的是什么?是处理知识、应用知识的能力。阿图·葛文德在《清单革命》中说道,人会犯错,一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,二是没有正确地应用知识。知识管理就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犯错。一张清单,就是一份知识管理,一张对照表格,也是一种知识管理。当然,做知识管理,不是为了囤积知识,把知识管理系统当作百科全书,这样没有意义,因为百度、谷歌甚至微信搜一搜都可以找到更全面、更丰富的内容。所以知识管理的意义是,在我们感兴趣、相关的领域内,遇到我们需要使用的知识时,可以快速、系统地找到,并有效使用它们,节省我们自己去各个平台搜索、整理、内化的时间。在管理知识的时候,我们就要带着“我可能会怎么用”的目的去思考和加工。

最后的话

1.先完成,再完善。不要想着一上来就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,好的产品、好的系统都是一次次迭代出来的。2.吴军老师在《信息传》中描述道:信息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:自发时代和自觉时代,划时代的人物是香农。在香农之前,虽然人类有电报、电话、无线电、电视机等,但人类并不了解信息的本质和规律,不掌握信息的知识,这些信息技术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,如特斯拉和巴贝奇这样的天才,也无法明白自己的努力其实完全走错了方向。直到香农提出信息论,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爆发式增长,从1G到5G,无非是工程师按照香农第二定律指出的方向,根据各个时代能够获得的技术,对信息编码和传输技术进行持续改进而已。